5月18日—22日,為迎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的以“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為主題的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我校博物館舉辦了以“博物館與昆蟲文化”為主題的河北大學“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此次活動由科技處、綜合實驗中心、省動物學會主辦,博物館、生命科學學院、歷史學院共同承辦。
本次活動周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觀看主題展覽、生物常設展覽、參觀文物修復與鑒定實驗室、舉辦生物、文物科普講座、播放自然科學及人文紀錄片等。據不完全統計,此次活動共近6000人到訪,來訪人數創歷史新高。活動周期間,黨委常委楊立海在博物館會議室與前衛路小學王紅杰校長一行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雙方就如何更好地發揮河北大學博物館作為保定市前衛路小學科普教育活動基地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活動周館內展覽包括“博物館與昆蟲文化”主題展、動物系統學展、水生動物展、動物分類成果展、動物資源科考展、蛛形動物展、六足動物展、昆蟲文化展、文物修復與鑒定實驗室等。內容豐富的展覽吸引了大量參觀者的長久駐足,讓參觀者在驚嘆于大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奇妙的同時,也學習到一定的自然與人文科學知識。
此次活動“黑熊”標本是個極大亮點,這頭黑熊是保定市動物園在其自然死亡后捐贈于我校并由專業公司進行標本制作,于活動前夕回到我校博物館,與一樓大廳原有的斑馬及其骨骼標本成為博物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活動安排了兩場講座。分別是由我校河北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謙研究員主講《有趣的蘑菇、產業現狀與我們的思考暨創新實踐》、博物館副館長李文龍副研究員主講《近距離賞國寶——古韻茶香:館藏茶具鑒賞;鏡里乾坤:古代銅鏡背后的故事》。
播放了六部自然科學及人文紀錄片的,包括《生命起源》、《微觀世界》、《博物館奇妙夜》、《國家寶藏》、《消失的古城》、《臺北故宮》等,提升了觀看者的科學知識素養和文化鑒賞水平。
此次活動周的成功舉辦,喚起了公眾對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激發了公眾的參與意識,實現了博物館與受眾的相互認知和良好互動,使博物館成為公眾繼續學習的又一方陣地。同時也擴大了我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使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的職能得以更好地詮釋。


(博物館供稿)